
作品名稱:稱量棉花 Weighing Cotton
創作者:托馬斯·哈特·本頓 Thomas Hart Benton
創作年代:1939
風格:地方主義
類型:風俗畫
版權信息:Thomas Hart Benton Fair Use
作品介紹
《稱棉花》(1939年)屬于三幅畫作系列,藝術家在其中展示了他對美國中心地帶的看法。就像《稱棉花一樣,搖籃小麥》(1938)和《烤耳朵》(1938-1939)描繪了讓本頓着迷的農業景觀:“[我]相當癡迷于美國——密西西比地區、歐紮克,以及我可以看到孤獨的犁夫、采棉工、河船夫和搖搖欲墜的房子的地方,這些房子從來都不是好東西。《稱量棉花》很可能是基于本頓在 1938 年夏天在路易斯安那州、俄克拉荷馬州、密蘇裏州、田納西州和北卡羅來納州旅行時繪制的草圖。
後來,本頓爲他的人物創建了粘土模型,然後将它們設置成三維排列,這使他能夠從各個角度觀察和檢查構圖。文藝複興時期的畫家丁托列托使用類似的方法來創作他的作品,本頓于 1919 年開始這種做法。在粘土研究中,本頓準備了複雜的多人物構圖,但他在畫作中做了一些補充。他在合适的距離上添加了一個人物,并在寬闊的夏日天空下構圖場景,背景是木棚和棉田。
《稱量棉花》展示了棉花田裏普通的一天,工人們沉浸在日常生活中。在 1930 年代,棉花主要由黑人工人手工收割,他們的工資由他們采摘的棉花數量決定。在這幅畫中,男人們爲一個共同的目的而工作,用棉花裝滿馬車,但他們不是一個平等的團隊。中心人物是一個穿着鮮紅色衣服的白人男子,站着,拿着一根長柄稱重杆。相比之下,黑色人物穿着柔和的顔色,可以看到彎腰拖着沉重的棉花袋。通過這種方式,藝術家傳達了權力動态,即白人對黑人工人的權威。然而,主要人物是前景中的黑人婦女:她被描繪成從後面向中央群體。她在該計劃中的作用尚不清楚,她穿着白色西裝,不是工人之一。她可能與其中一名工人有親戚關系,或者在去參加特殊活動的路上路過。在《稱棉花》中,與其他繪畫一樣,本頓通過重複形式和顔色來制作構圖動畫。例如,他重複挂在工人和采摘者肩膀上的袋子裏的曲線。同樣,白雲在形式上呼應,并爲右側的袋子和一排排棉鈴着色。
本頓、格蘭特·伍德和約翰·斯圖爾特·庫裏是美國地區主義藝術運動的主導人物。在他們的畫作中,他們描繪了美國農村,主要是南部和中西部。他們對美國的代表表達了對這個國家的懷舊看法,盡管本頓相信他藝術的客觀性:“我的美國形象是由我所遇到的,在我經曆的時代’那裏’的東西組成 – 不多也不少”。盡管如此,本頓在《稱量棉花》中的願景代表了美國的理想化版本:棉田裏黑人工人的條件比本頓的描述要嚴酷得多。
感謝您對藝術百科網站的運營支持,您的贊助屬于自願行爲,用于支付本站服務器資源和運營維護成本。
請先
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