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羅·高更
Paul Gauguin (1848-1903)
國籍:法國
流派:象征主義,後印象派
已收錄504件藝術品
打包下載
保羅·高更是法國後印象派藝術家,他的作品深深影響了法國前衛和現代藝術家,如巴勃羅·畢加索和亨利·馬蒂斯。作爲秘魯貴族的後裔,他在秘魯利馬度過了他的童年。這種遊牧的成長環境激起了他對異國情調的土地和文化的好奇心,最終将他帶到了大溪地和馬提尼克島。高更在晚年發現藝術。他已婚,在巴黎擔任股票經紀人,當時他結識了畫家卡米爾·畢沙羅(Camille Pissarro)。到1879年,他是畢沙羅的非官方學生和贊助人,1882年股市崩盤後,高更決定成爲一名全職藝術家。他的早期畫作主要是受畢沙羅和保羅塞尚影響的印象派風景畫,他通過畢沙羅相識
在接下來的幾年裏,高更前往巴拿馬的馬提尼克島和法國布列塔尼地區。在1888年第二次訪問布列塔尼的Pont-Aven期間,高更與後印象派藝術家Emile Bernard并肩工作。他們富有成效的相遇促成了高更的開創性畫作《布道之後的異象:雅各布與天使摔跤》(1888)。在這幅畫中,高更創造了兩種現實之間的綜合:布列塔尼婦女的日常生活和她們對聖經事件的看法。他使用“綜合主義”一詞來描述他的作品,因爲他的目标是綜合主題的外觀,藝術家對主題的情感反應以及對線條,形式和顔色的美學考慮。在接下來的幾年裏,他在布列塔尼和巴黎之間旅行,并加入了象征主義運動.
1891年,高更離開法國前往大溪地島,他想象這是一個不受現代社會約束的“原始天堂”。然而,一旦他到達,他意識到大溪地被法國殖民政策深刻地改變了,他想象的地方并不存在。在他的藝術中,他試圖重新想象這個失落的天堂,體驗波利尼西亞本土的文化和習俗。《阿雷奧伊的種子》(1892年)和《月亮與地球》(1893年)等畫作代表了藝術家對古代波利尼西亞神話的诠釋.
高更對非西方文化和傳統有着濃厚的興趣,在他的作品中,他經常挪用日本,爪哇和埃及藝術的元素。他融合各種文化影響和來源的能力導緻了獨特的藝術創作。1893年,高更回到法國,在那裏他幾乎沒有成功,經濟上陷入困境。1895年,他永久移居大溪地。在那裏,他繼續與疾病和貧困作鬥争,1898年他甚至試圖自殺。他的晚期作品包括不朽的畫作《我們從哪裏來?我們是什麽?我們要去哪?(1897-1898)和兩個大溪地婦女(1899)。盡管高更繼續将大溪地描繪成一個理想化的天堂,但他對該島的西化感到失望。1901年,他搬到了馬克桑島希瓦奧阿,兩年後于 1903年3月8日在那裏去世。高更在他的一生中基本上不受贊賞,直到他去世後,他才因其對色彩和創新的合成主義風格的實驗性使用而獲得認可。